青岛妇女儿童医院
【春节重磅策划】万物都奔向春天,而我奔向你 | 听“妇儿人”口述《那些年,我为生命“守岁”》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1/28 17:51:19  /  【关闭



年是什么?

年,是漂泊者返航的信号

年,是归程

是故乡袅袅升腾的烟火

似母亲温暖的怀抱

紧紧拥抱着

每一颗漂泊的心

岁末年初

当人们收拾好

对团圆的期盼

塞满背上的行囊

迈开归心似箭的脚步

扑进家人遥望的目光


有这样一个群体

毅然选择了“过年不回家”

他们不是不想

而是不能

怀着对亲人的愧疚

留守在“医”线

是为了守护更多的

家庭团圆

这群“不回家过年”的常客

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他们叫“医务工作者”


敬业奉献,敬佑生命

一代代“妇儿人”

前仆后继、赓续传承

用“医”直在岗的坚守

守护妇女儿童的健康

就是独属于他们的

——“年味”


人间烟火色

最是春节时

又是一年流光溢彩

灯火可亲

30后、60后、70后、90后

老、中、青三代“妇儿人”

为我们讲述

那些年

为生命守岁的故事


“30后”

儿内科刘菊珍教授

微信图片_20250128175300.jpg

岁月悠悠,我,刘菊珍,一位1935年出生的儿科医生,已步入鲐背之年,90载春秋见证了我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尽管白发如雪,步履蹒跚,但我的内心依旧年轻,灵魂炽热如初。在这静谧的晚年时光里,我心中最温柔的牵挂,是那些曾在我怀抱中寻得安慰的小病患,是与我并肩作战、共克时艰的老同事,更是我在青岛妇儿医院度过的那段光辉岁月。

儿科医生,这个让我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身份标签,始于北京儿童医院的启蒙,历经河南的磨砺,最终在青岛妇儿医院绽放光芒,直至近80岁高龄,因身体原因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我挚爱的岗位。我将满腔热血与无尽爱心,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份神圣的职业,以及那些需要我守护的孩子们。然而,每当岁末年初,心中那份淡淡的落寞却如影随形,仿佛在诉说着对医学事业无尽的眷恋—— 医者之路,永无止境。

退休十年,心中那份空缺难以填补。往昔诊疗的日子,如同一场不愿醒来的梦,紧紧缠绕心间。每日清晨7:00,那份习惯性的冲动依旧驱使我整理行装,仿佛即将踏上前往青岛妇儿医院的班车。诊室外,似乎仍有孩子排队等候,他们亲切地唤我“刘姥姥”,那份信任与依赖,如同定海神针,给予他们无尽的安心。即便如今,我仿佛仍能听见那一声声温暖的呼唤,那是他们对我深深的怀念,也是我心中永恒的牵挂。

得知医院自制的“青桑合剂”(肺炎四号)广受好评,心中满是欣慰。这由我带来的处方,经青岛妇儿医院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如今惠及无数患者。能为医院贡献绵薄之力,是我莫大的幸福与骄傲。医院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就,都让我倍感自豪,恨不得时光倒流,再续医者之路,继续发光发热。

回首往昔,我们“妇儿人”以患者为中心,无私奉献,节假日于我们而言,只是日历上的数字。每逢春节,万家灯火团圆时,我往往坚守岗位,甚至为了救治他人的孩子,不得不暂时放下对自家孩子的陪伴。这份牺牲,我的孩子们虽偶有“怨言”,但他们深知,这是一位医生母亲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虽已年迈,但那份“时刻待命”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每当春节来临,心中仍有一丝期待,仿佛医院随时会召唤我,参与生命的救援。我是刘菊珍,一名永不退休的儿科医生,只要生命不息,使命便永存。

值此除夕佳节,我满怀深情地祝福青岛妇儿医院,在后辈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攀登新的高峰,续写辉煌篇章!

“60后”

产科张战红教授

微信图片_20250128175318.jpg

时间过得真快,43年从医时光,恍然一梦。在新年的烟花起落之间,回首往昔峥嵘岁月,心中万千感慨生。

过年,是漂泊者返航的信号,是家人团聚的期盼。但对于“产科人”来说,过年是冲锋的号角,是“时刻准备着”的战斗姿态,是勇敢逆行的标志符。因为,分娩从来没有暂停键。越是喜庆团圆日,越是产科急症高发期,也越是产科医生忙碌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我还是一名年轻的产科医生,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我和我的战友们心里想的只有病人,全身心投入其中,累并快乐着。那时候通信技术不发达,远程联络还需借助BP机。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除夕夜,与家人吃年夜饭时,BP机突然响起。“一定是有急症抢救!”不假思索立刻起身,恨不得插上翅膀即刻飞到产妇身边。而这时,孩子突然扯住我的衣角,哭着说“求求你妈妈,能不能不要走”。看着他可怜兮兮的小模样,我虽心生不忍,但我深知此时此刻产妇更需要我!来不及安抚,转身直奔医院。 

这样的紧急任务,对于我们产科医生来说,日常还有很多很多,有时发生在我们刚刚入睡时,有时发生在深夜,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始终牢记“时间就是生命,病情就是命令”,“到达现场、参与救援”从来都是无需思考的选择和行动!我至今都记得,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每逢紧急任务,我只身一人穿梭在黑夜中,在急返医院的路上狂奔,救人的信念就像一团火光照亮前行的路,全然忘记了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害怕。

从零开始到独当一面,我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产科事业。全国最早引入并推广无痛分娩技术,成立了省内首个胎儿医学中心,在全市率先开展瘢痕子宫经阴分娩技术。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生力量不可估量。如今,我很欣喜地看到产科中心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常妊娠与分娩的生理产科、各种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的母体医学、各种胎儿相关疾病的胎儿医学,这三大亚专业发展的越来越好,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造福于半岛地区广大孕产妇和家庭。

莫忘来时路,始做“赶路人”。在这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刻,我的心永远和患者在一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产科事业是我一生的挚爱,也是一生的执着。

“70后”

血液科梁卉教授

微信图片_20250128175323.jpg

医生的春节都去哪儿了?医生没有春节。我是一名血液科医生,工作30年,每一年除夕,都在病房里陪小朋友度过。

他们的病情不会因为节日而有所减轻,反而可能因为情绪波动、生活作息改变等因素而加重。除夕夜,当窗外的烟花如梦幻般盛放,五光十色的光芒照亮了夜空,却照不进血液病患儿的心里。他们只能隔着窗户,静静凝望着那转瞬即逝的绚烂,眼中满是渴望与落寞。这些孩子,和普通小朋友不一样,糖果的甜蜜、大鱼大肉的美味,都成了他们此刻无法触及的奢望。每一次治疗带来的不适,都在考验着他们幼小的身躯和坚韧的意志。

30年前,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事业的热忱,我踏上从医之路。从医的30年,是我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的30年。初入医院时,面对复杂的病症和患儿的痛苦,我暗下决心学好学精,无论是跟随资深专家查房,还是参与各类学术研讨,都全身心投入。在一次次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掌握了专业本领。有一年除夕前夕,10岁男孩小伟(化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并发感染性休克、消化道出血,情况危急。我第一时间下达指令,迅速集结一线医护人员制定方案展开抢救,经过一系列紧张而有效的治疗,小伟转危为安。

30年来,这样的抢救数不胜数。在孩子们眼中,我不只是一位能帮他们治病的医生,更是他们在病痛时光里最温暖的依靠,他们都亲昵地喊我“梁妈妈”。我深知这三个字的背后,承载了孩子们对我多大的期许和信任,我又怎能辜负了他们的一片真心?30个除夕,我未曾与家人围坐共享团圆。我尽可能地把自己留给病房,为孩子们“守岁”。在我心里,病房已经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孩子们就是我最需要陪伴的家人。

在除夕这个特别的夜晚,温暖从未缺席。医护人员带着精心准备的饺子匆匆赶来,吃完饺子,孩子们来到病房学校,他们一起画画、做手工,玩着各种有趣的游戏,暂时忘却了病痛的烦恼,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欢乐时光。我在忙碌的查房间隙,也会轻轻坐在孩子们床边,握握他们的小手,轻轻地安慰几句。病房里虽然没有鞭炮的喧闹,却因为这份温暖的守护,处处洋溢着别样的温馨。

一年又一年。今年的除夕也会一如既往。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的孩子们,健健康康再长一岁,岁岁又年年。

“90后”

小儿泌尿外科骆艳冰医生

微信图片_20250128175327.jpg

我是一名90后小儿泌尿外科医生,从业的这6年,每逢过年,被朋友问及最多的一句话是“学医,你后悔了吗?”我总会笑着回答“不后悔”。被问是因为我总因为值班而缺席他们的相聚,而选择从医是我对医生职业的热爱,以及被小朋友笑容温暖和治愈。

那是2021年除夕,第一次春节值守,内心紧张而忐忑。”年夜饭“是简单吃了几个饺子,便和护士姐妹一起晚查房。突然一名新生儿患者出现呛咳,嘴唇青紫。面对突发的紧急情况,我很快镇静下来,立刻给予扣背、吸氧、心电监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患儿的生命体征很快平稳。

2022年春节,我被安排到急诊外科值班,当天急诊室里爆满,突然一位妈妈慌慌张张地抱着一岁左右的宝宝冲进来说孩子一直呕吐、拉血便,求我赶紧救救孩子。我先安抚好家长的情绪,接着冷静地询问病史后怀疑肠套叠,立刻带着患儿做急诊超声证实是肠套叠,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患儿得到了有效救治。

春节值班,见过太多的“心惊胆跳”,我却深深地被一支“开塞露”温暖。一个6岁女孩因积食导致腹痛呕吐,查体后我给孩子用开塞露通便,患儿腹痛呕吐明显缓解。本以为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举动却触动了孩子妈妈的心,事后竟然收到表扬信,让我备受鼓舞。

今年的春节我依然需要在岗,在我看来,这一天和往常的365天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查房,一样的处理突发,不一样的是经过年的历练,我早已不再像最初那样生涩,我变得越来越有专业自信,应对紧急情况更加游刃有余。

追求极致的赛道没有终点,不顾一切的热爱永不熄灭。

选择学医,选择无悔。